《首席执行官》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首席执行官》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首席执行官》观后感1《首席执行官》是以纪实的形式来弘扬海尔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用海尔的成功来感染以及引导我们向成功的彼岸继续奋斗,对海尔的成功也有自我的看法和感受。其中让我最感动的要数海尔人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了。
80年代,海尔仅是一个小工厂,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冰箱,花巨资引进了德国的生产线。为了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当场将70多台不合格产品砸毁。因为,海尔人明白产品有了质量保证,企业才会有良好的信誉,才会得到消费者的承认,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为了打造自我的品牌,为了生产多元化的产品,为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海尔要建自我的工业园。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15亿人民币的确是个天文数字。于是,向同行寻求支援,向银行寻求贷款。但都因“企业尚小,风险太大”而被拒绝,甚至遭到热嘲冷讽。但是,海尔人并没有因此而放下,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领导和职工打成一片,携手共创自我的工业园。
因为海尔总裁所说的,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要有自我的品牌,就要构成国际化的大公司,就要成为狼,这样才能与狼共舞;一个民族要发展强大,就不能只有一个名牌,而要需要很多名牌。所以,当AE公司想趁火打劫,能够资助海尔建工业园时,但海尔将失去自我的品牌时,海尔拒绝了,因为这和海尔建工业园的目的相违背,同时也就失去了自我的尊严。最后,海尔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打动了政府。于是,在政府的资助下,海尔工业园最后建成了。
一时光,海尔在全国打出了自我的品牌,但是在世界上却无自我的一席之地。于是,海尔毅然迈出了跨国的步伐。
90年代末期,海尔首先在法国打开了市场,并取得了显著业绩。这时,海尔产品的质量已经超过了AE公司的产品质量。于是AE又来了,想以低廉的价格买断海尔的四条生产线。否则,海尔将很难进入美国市场。但再次被海尔人拒绝了,虽然经历了很多艰难,20xx年,海尔成功的在美国建立了海尔冰箱厂。不久又在纽约获得金奖。从此海尔产品畅销世界!
求学之路是漫长而艰苦的,应对种.种困难我们不能退缩,应对种.种考验,我们不能放下,应对种.种挑战,我们不能懦弱。成功是由勇气加拼搏铸就的。
海尔有前身是外债140多万即将破产的青岛电冰箱厂。按潜力只是一个后进生,但它凭借自我执著的信念—让海尔成为中国的世界品牌。克服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科技水平差、无人贷款等种.种困难,海尔最后走了出国门,跨入世界。海尔站起来了,这不是偶然,这是必然。
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后进生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但醒来定有卓越的成就。尽管困难是暂时的,然而克服它也需要努力。记得凌敏的父亲曾说过:“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让凌敏克服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将工业园建了起来。成功是深理于地下的矿产,要将它挖掘出来,人们缺少的往往是坚持。始终怀着一颗坚持的心,坦然应对一切,将勇气化为战斗力,透过努力将汗水变为硕果,你定会成功。
《首席执行官》观后感2《首席执行官》主要讲述了海尔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在公司组织的执行力培训时,它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材,看完之后给了我一种强烈的震撼。
影片中的海尔员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日子是从苦日子里创造出来的”,“员工有错,干部负主要责任”,“必须先成为狼,只有成为狼,才有资格与狼共舞!”,“一个企业要有集体的智慧,也要有领导人果断的决策”,等等这些经典的对白,其实就是一句句企业管理的警句!
影片中很多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当场海尔第一批产品中的76台冰箱不合格的时候,海尔的领导人毅然决定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砸毁。并且决定:以后海尔的产品不分等级,有问题的产品就是废品!因为他知道:只有产品有了质量保证,企业才会有良好的信誉,才会得到消费者的承认,才会有机会生存。正如海尔领导人所讲的哪句话:“今天如果不砸掉这些不合格产品,明天就会有人来砸掉我们的工厂”。他当机立断在所有员工面前展示了创造海尔品牌,严把质量关的决心。正因如此,海尔员工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产品质量,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才有了海尔的飞速发展。
还有个场景令人难忘,为了一个小的螺丝帽,全车间工人不下班,把800台冰箱都检查一遍,结果发现每一台冰箱的配件都符合规定,多出的螺丝帽是发料工人疏忽多发的,这也正体现了海尔集团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一理念。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今日事今日毕,每天进步一点点。
看完影片,海尔人的敬业、执着、奉献的精神也深深的激励着我。
结合我们公司的工作实践,我感觉,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第一,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把好质量关。
第二,强化全员的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第三,强化全员的效率意识,尽快的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强化全员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以赢得顾客和供应商的信任,扩大公司的信誉。
第五,强化进取意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工作,促进公司发展。
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就有信心在逆境中求生存,在金融危机中求发展。
当然,同海尔人相比,我们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但是“只要找到了路,我们就不怕路远”,相信通过学习,学习海尔的管理方法,学习海尔的企业文化,通过努力,提高效率,我们的目标也会很快的实现的。
因为,我们公司也有着一批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员工,只要我们学习海尔集团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团结协作,提高效率,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我相信,我们也会向海尔一样发展壮大。到时候,我们的品牌会享誉世界,我们的员工会有个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我们一定会因为自己是公司的一员而自豪!
《首席执行官》观后感3影片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一群胸怀振兴民族工业大志的优秀人士,十七年如一日奋力拼搏,历经风雨百折不回,从欠债百万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销售额600多亿人民币的大型跨国企业的真实故事。
让我最感动的要数海尔人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了。80年代,海尔仅是一个小工厂,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冰箱,花巨资引进了德国的生产线。为了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当场将70多台不合格产品砸毁。因为,海尔人知道产品有了质量保证,企业才会有良好的信誉,才会得到消费者的承认,才会有生机和活力。
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了生产多元化的产品,为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海尔要建自己的工业园。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来 ……此处隐藏7079个字……动了,眼中充满了泪水!想要做到出类拔萃就要从改变观念着手,给自己设定各个方面的执行标准。1985年海尔公司着手内部管理,编写了10万字的质量保证手册,制定了1项管理标准,49项工作标准,1008个技术标准。张瑞敏着手整理企业内部,而且愿意花大力气、花大价钱、小事当作大事,这样一来,海尔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细想我们在工作中是否做到精益求精?是不是总给自己的不足找诸多的借口?自己在敬业精神、责任心等方面与别人存在多大的差距?我记得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张瑞敏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说法:“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6遍桌子,他们一定会一丝不苟地每天擦6遍,而我们中国的员工第一天会擦6遍,第二天也会擦6遍,可是第三天就会擦5遍,第四天可能之擦4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引进了许多一流的设备,而产品质量却达不到原装水平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工业品产量能达到世界第一,而我们的出口价格却只有人家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价格上不去的原因。”这个例子非常形象的指出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一件事情重复做就会失去激情和耐性,导致工作不出色,渐渐麻木。回想一下,刚刚加入公司的激情和冲劲,现在还保存多少?
影片中引用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过,我唯一感到害怕的,那就是我们自己4过影片之后,我开始清醒的正视自己,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拿出自己百分百的热情、激情和恒心去面对工作,我相信一定回突破自己!
《首席执行官》观后感111985年春,青岛电冰箱厂还是一个欠债一百四十七万、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是他,中国的第一个ceo竟然在这样的条件里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创造奇迹。
奇迹一:生产线。在影片中感觉到了那群人创业的激情和做主人的决心,凌敏和员工们改变企业落后面貌的志气和努力,感动了前来验厂的德国专家:好日子是从苦日子里创造出来的,是一颗颗愿意创造好日子的决心,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是一张张赤诚的面孔让那位来自异乡的德国女子的心灵得到了撞击。软化了她的某根蹦紧了的神经。产生了一种共鸣。当她宣布验厂顺利通过时,那雷鸣般的掌声是怎么样的激动人心,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尔人的生命力是极其强大的,只要给予一点点的支持,就能迅速的成长壮大。
奇迹二:砸冰箱。在市场的巨大压力下,上级要求凌敏加大产量,习惯于小农生产的员工们,也对严格的质量标准不以为然。尽管凌敏坚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还是出现了七十六台不合格品。质量是生命在海尔的世界里真正的被执行起来了,海尔的产品没有等级之分,只有合格品和废品,凌敏毅然将这些冰箱全部砸毁,砸地好!砸出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经过几年换而不舍的努力,海尔牌冰箱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
奇迹三:工业园。成功地可贵在于困难时刻地坚持。能够发现时机并抓住时机的人就闪现了他的不平凡之处。这就是领导人的风范。正当凌敏陷入绝境时,向华为争取那2个亿的贷款而声嘶力竭的呐喊:喊出了海尔人的心声,海尔是有志气的中国孩子。她眼中流着泪,她心底滴着血,因为她深深的爱着海尔。能够让员工那么倾心的为企业争取生命的机会,可见其向心力和凝聚力之强。市委书记兼市长赵迪之被他和向华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把中国证监会下达给青岛的五千万股股票指标全部分配给海尔。1993年底,海尔冰箱凭看优秀的业绩在上海成功上市,从而使海尔走出了经济困境。看到这里我感到经营企业就象行驶的太平洋上的那艘泰坦尼克号,什么时候将撞到冰山是始料未及的,风险一定存在但机遇也伴随着风险而生。
不可否认凌敏领导有方,日事日毕,日清日高,那是多么经典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也非常欣赏海尔人的高效率,高执行力,当那位法国经销商为眼前的25款新产品震住的时候。我流泪了,难以想象背后的那些设计人员和操作工人是多么的辛苦和彻夜的赶工。喜欢海尔人面对任务不是试试看的态度而是全力以赴的样子。保证完成任务的那种前强烈的使命感。
奇迹四:在“海尔创业十七周年暨2oo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0亿新闻发布会”上,凌敏对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外资入侵的严峻形势表示了深深的忧患。他说,要实现振兴民族工业的强国梦,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海尔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比谁都不逊色。
海尔向我们呼唤:中国是我们每一个。
海尔精神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海尔人能做到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一定能。
《首席执行官》观后感12《海尔首席执行官》讲述的是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人士、胸怀振兴民族工业的大志、秉承一种“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十多年如一日奋力拼搏、历经风雨百折不回。1985年春,当青岛电冰箱厂还是一个欠债147万、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35岁的新任厂长凌敏第一次踏出国门,去德国科隆进行引进买下了一条去掉了自动化部件的生产线。开始了以后的经营管理活动。
影片中从侧面中体现出了海尔的上层管理的方法及员工的素质。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仓库里还是出现了七十六台不合格品。凌敏被激怒了,他毅然将这些冰箱全部砸毁,让员工把品质意识烙在心中,他说到“今天不砸这些冰箱,明天别人就要来砸我们的工厂”,他那一锤砸毁的不仅仅是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同时也将重视质量,重视细节的观念深深印在了每个海尔人的心中,正因为这样,通过砸碎76台劣质冰箱,在员工心中深深的烙上了品质意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现在海尔牌冰箱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质量都是一流。二,影片中海尔在“找螺丝”事件中,只为了多了一个小小的螺丝,使得全体员工都推迟了当天下班的时间,通过严格要求员工必需按时完成当天的工作,使工厂建立了优良的企业制度:“日事日毕,日清日高”;通过要求每道工序不能流出不良品到下道工序,使工厂员工建立了市场链观念也正是反映了海尔人的这一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合作伙伴及社会的认可。为以后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海尔公司一直坚持创新发展精神,使得如今的海尔在中国乃至世界拥有了一席之地。正像张瑞敏曾说过的“在新经济条件下,速度决定企业生死。哪个企业不打破常规,对此作出创新性的反应,就必败无疑。市场不给你改错的机会,也不给你改错的时间”。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所以不论任何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和“激情创新”的工作理念,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做到高人一眼,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那么相信我们的成功也是指日可待的!
影片中讲述海尔从濒临倒闭,不为人所知到全球知名品牌这条主线,展现了执行官凌敏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对内的科学管理,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洞悉,并合理的利用,果敢的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能一步一个脚印,稳定并快速的向前发展,并最终成为商界奇迹,充分展示了凌敏的睿智与干练,临危受命,不畏压力,力挽狂澜、果断决策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优秀的领导素质,正是我们当今乃至将来的企业管理者要努力学习和效仿的。
文档为doc格式